《约翰生传》,[英] 詹姆斯·鲍斯威尔著,蒲隆译,上海译文出书社2023年4月出书,1800页,698.00元詹姆斯·鲍斯威尔(James Boswell)1740年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其父是贵族兼大法官,本来期望子承父业,但鲍斯威尔醉心于伦敦的游乐,尤好结交名士。1763年他和约翰生在伦敦初度相见,两人逐步克服了年纪、家庭布景、性情喜好等方面的差异,成为忘年知己。他的《约翰生传》常常被誉为“现代欧洲列传的开山祖师”。这本列传涵盖了约翰生的终身,包括很多的轶事和人物对话。鲍斯威尔骄傲地说,“在这部著作中,约翰生的形象将比其他任何留在人们回忆中的,都更完好、更明晰”。传统列传刻意追求道德含义,如中世纪的圣徒列传,往往将传主抱负化、纯洁化。而鲍斯威尔创始的现代列传,其特色便是实在地再现传主的人生及其所在的年代。约翰生曾教训鲍斯威尔,列传作家的职责便是“展现日常日子中的细小细节”,不要逃避传主的缺陷。这本列列传录了约翰生的许多古怪,但更突显了约翰生狂放孤僻的品性、独立的品格以及坦率的性情。二十多年来,鲍斯威尔孜孜不倦地记下有关约翰生的言谈,这本列传并非只是“记事”,更是很多地“记言”。《约翰生传》不乏戏曲性,转述大段的对话时,灵敏自若地照顾到各位发言者的共同性情和口气,读者屡次有亲临前史现场之感。
值得一提的是,《约翰生传》供给了很多的前史资料,将十八世纪中后期的英国社会浓缩在其间,假如咱们对其时的社会、文化布景不甚了了,恐怕很难领会鲍斯威尔的匠心。我国读者得感谢《约翰生传》的译者蒲隆先生。这个中文全译著的精确、流通且不说,很多的注释,特别是人物“小传”,更是读者必不可少的“辅助资料”。蒲先生翻译《约翰生传》,主要依据“人人文库”和企鹅出书社的版别(概况可以拜见2023年3月24日的《上海谈论》)。企鹅经典版由大卫·沃默斯利(David Womersley)修改,拉丁语、希腊语都有对应的英语翻译,还供给了翔实、谨慎的“注疏”(比方,对原著时刻上的过失做了更正,对作者有意隐去的人名给出提示)。蒲先生古稀高龄,不知三伏之苦,脚踏实地、孜孜不辍地将这些逐个译成中文。企鹅版的《约翰生传》在英美学界深得好评,其勘校、注释之齐备,绝不亚于十九世纪末希尔(G. B. Hill)的版别。
政治的,抑或情感的“詹姆斯党人”?
《约翰生传》不只具有文学的价值,更兼备史料的成效。1980年代以降,克拉克等英国学者妄图证明,约翰生是一个保存的托利党人,乃至是一个实在的“詹姆斯党人”,极有或许参加了1745至1746年詹姆斯党人的终究一次暴乱(J. C. D. Clark; Howard Erskine-Hill eds. Samuel Johnson in Historical Context, Palgrave Publishers, 2002)。本文主要依据蒲先生的译著,对约翰生终究是不是“詹姆斯党人”这一论题,略加申说。
光荣革新之后,英国王位先后由詹姆斯二世的两个女儿(玛丽和其妹安妮)承继,但这两位女王都无嗣而终,王位终究传给斯图亚特家的远亲汉诺威的乔治,即乔治一世。实践上,光荣革新后的半个多世纪,英国的政局并不安稳,仍然存在着第2次复辟的或许。詹姆斯二世,他的儿子詹姆斯·爱德华(俗称“老王位觊觎者”),还有他的孙子查理·爱德华(所谓的“小王位觊觎者”),曾先后集合力气,妄图以武力侵略英国,夺回斯图亚特宗族的王位。“詹姆斯党人”主要是指詹姆斯二世的跟随者,或泛指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这一工作的支撑者。
克拉克等学者以为,十八世纪前半期,托利党和辉格党之间确实存在着一条清晰的政治分界线,其肇始就在于是否供认汉诺威王朝的合法性。在英国的政治布景下,直到1746年,“托利党人”一词一贯有“詹姆斯党人”的意味。其时的辅弼罗伯特·沃尔浦尔,就常常以“詹姆斯党人”的罪名来责备自己的对立者。彼时盛行的出书物《加图的信》(Cato’s Letters),特别批判沃尔浦尔成心大举烘托詹姆斯党人的存在,意图便是搬运民众和对立派的视野。1720年代,“詹姆斯党人”这顶帽子一度有用地割裂了,乃至瘫痪了托利分子,即便是那些逼上梁山变成了对立派的辉格领导人,也会因而而名誉扫地,被逐出政坛。当然,沃尔浦尔的政治宣传,也不朴实是惹是生非,正如哈德威克勋爵所言,“他(笔者案,指沃尔浦尔)对外国侵略和詹姆斯二世党人的惊骇,是实在存在的,虽然他的政敌装腔作势地说,这些仅是政府的诡计罢了”。
但是,“詹姆斯党人”在不同的前史时期,或许,在国内(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虽然此刻爱尔兰还没有被正式并入“大不列颠”)和国外的要挟,是可以分而论之的。詹姆斯党人深知,无论怎么,他们离不开法国的装备援助,并且,仅靠苏格兰的“策应”也是不行的,英格兰还必须一起“发问”。就实在的诡计暴乱而言,特别在英格兰,对“老王位觊觎者”和“小王位觊觎者”的实践支撑,是极点有限的。活跃的、勇于付诸行动的暴乱者,屈指可数,看风使舵的张望者或许骑墙派,则被各式各样的危险吓退了(1715年的事故和1722年的阿特伯里密议,都证明了这一点。趁便说一句,1722年的密议过分草率,它反而有用地稳固了沃尔浦尔的政治位置;而1727年英国王位的承继极为顺畅,也阐明汉诺威王朝的根基逐步结实了)。1730年(约翰生二十一岁),詹姆斯党人的领导者进一步割裂,这一阵营的元气大减。1745至1746年终究一次装备暴乱失利后,“詹姆斯党人”的政治影响更是丧失殆尽。到了1770至1780年代(也便是约翰生写作《诗人传》的时分),英国面临着新的政治危机,比方议会变革、美洲抵触和法国要挟等等,“詹姆斯党人”的说辞,现已失去了任何军事发起的含义。
“詹姆斯党人”是与否,应以约翰生自己的言行作为参照。首要,没有任何依据标明约翰生参加了“詹姆斯党人”的诡计活动,更不要说装备暴乱了,虽然有时他对某些暴乱参加者深表同情(《约翰生传》,上海译文出书社,2023年,108页;以下简称《传》,引证原文时,只标示页码,译文依据上下文情况,略有改动)。
《传》中有两处提及约翰生或许的“违法”行为。榜首处是谈论刊于1738年的《诺福克碑铭论》,蒲柏爽性称之为《诺福克预言》,这是约翰生的前期政论篇什之一。众所周知,辅弼沃尔浦尔的家园是诺福克郡。约翰生煞有介事地告知咱们,话说某日,此处田间出土了一块古怪的碑铭。借着石碑上的铭文来喻指其时的政治,这一办法早现已被斯威夫特在《温莎预言》(The Winsor Prophecy)中使用过,约翰生独出机杼,又增添了一个包庇当朝辅弼的御用文人形象。这位碑铭的阐释者费尽心思,阐释其间的“微言大义”,却常常画蛇添足,成果他看似不偏不倚的评说,竟变成了对汉诺威王朝承继和政府行动的训斥。约翰·霍金斯爵士(约翰生的老朋友,也是他的列传作者)乃至以为,作为对《诺福克碑铭论》的回应,其时的英国政府签发了“拘捕状,派执行官去羁押作者”。鲍斯威尔在《传》中指出,这种说法没有一点点依据,他曾为此事亲身问询其时的财务大臣之一斯蒂尔先生,这位财务大臣“让人查遍了财务部和国务大臣的档案,却找不到任何发出过拘捕状羁押该小册子作者的痕迹”(104页)。
第二处与那场暴乱直接相关。1745至1746年间,约翰生终究在干啥?鲍斯威尔成心卖关子,“他的文学生计简直彻底间断了,这两年因为匆促推进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英国爆发了内战。众所周知,他对那个不幸的王室脉脉含情;有人或许胡思乱想,以为他牵肠挂肚,心急如焚,阻碍了他智力的发挥”。克拉克等现代学者便是朝这个“胡思乱想”的方向去猜想的——其实,约翰生自幼就高度近视,奔赴战场,动刀动枪,谈何容易!鲍斯威尔答曰,“我倒以为,在此期间,他正在勾勒他那部语文学巨作的纲要”(138页)。这儿的“那部语文学巨作”指的是《英语词典》,所谓的纲要,便是词典的《编写方案》。
鲍斯威尔的估量是合理的,而克拉克的推测,却有无中生有之嫌,究竟这两年约翰生的行迹,并非无人知晓,或许彻底无迹可寻。1745年,约翰生提出一个从头编定莎士比亚全集的方案,因为版权问题,不得不抛弃。此刻,约翰生不满《绅士杂志》出书商兼修改凯夫的干与,极欲自主创业。不过,他的经济情况极糟糕,幸得朋友帮助,才免遭因债款而来的牢狱之灾。同一时段,他还考虑转行做律师,但没有民法博士学位,这样的主意无异于白日梦(97页)。1746年,约翰生与书商签订合同编写一部《英语词典》,并宣布了《英语词典编写方案》。
纵观其文字,特别布道文和政论,大致可以以为:约翰生不支撑崇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也不支撑实践的斯图亚特王室的复辟。约翰生建议君主合法和有利的特权,而非天分的王权,一起,他也尊重宪法赋予的公民的自在。鲍斯威尔敏锐地指出,约翰生身上“有种装出来的詹姆斯二世党的党性,比他实践具有的更多”(351页)。《传》中有两处“记言”,可以为证。
鲍斯威尔亲耳听过约翰生声称:“假如举起他的右手,就可以保证查理王子(笔者案,指詹姆斯二世的孙子‘小王位觊觎者’)的戎行在卡洛登取胜,他也不能必定他就会把它举起。”(351页)鲍斯威尔特别指出,这些话并不是后来才说的,在承受恩俸之前约翰生早有此言。约翰生也曾对自己的老朋友兰顿说,“这个问题(笔者案,指斯图亚特王室的复辟),无论怎么都不值得让我仔细思量”。鲍斯威尔的解说,也是入情入理的,“他对斯图亚特王朝建议的权利决心如此之小,他对大不列颠王位上的又一次革新的成果,又如此惊骇”(351页)。
而就斯图亚特王族一事,约翰生和他的老朋友,那位铁杆辉格党人泰勒,曾于1777年展开过一场剧烈的争辩。约翰生说道:“假如安排英国进行一次光明磊落的全民投票,当朝国王(笔者案,指乔治三世)今晚就得滚蛋,他的跟随者明日就会被绞死。”(931页)泰勒则反唇相讥,英国民众对斯图亚特王族疾恶如仇,虽然他们也并不多么敬爱乔治三世。其实,这两位同年代的老朋友对国家政治现状的观念,并无多少收支。约翰生的自我辩解,非常耐人寻味:“民众知道,各方面的一致便是,这位国王(笔者案,指乔治三世)没有王位承继权,可是有承继权的人,又没有康复王位的期望,所以咱们对忠实问题变得非常冷酷,对任何国王都不酷爱。因而民众也不想冒任何危险去让那个逃亡的宗族复辟。他们不愿支付一毛钱的价值将其完成。”(931页)
虽然以上两处说法不免有些夸大,却也可见约翰生很典型的现实主义情绪。中年今后的约翰生,在政治上极为务实。他以为,乔治三世所属的汉诺威王室,在事实上现已取得王位,并且在位多年,同曾经的王室相同正统。约翰生的原话是:“这个宗族(笔者案,指汉诺威王室)现在在王位上现已像曾经的宗族相同确立了一种合法权利,得到了民众的长时间附和;搅扰这种权利被以为是有罪的。”(585页)约翰生在布道文和政论中,常常着重政治的“合法性”来自长时间安稳、有用的操控。这一点可以同休谟的观念比较,休谟在《人性论》第三卷第二章指出,政府的威望和合理,来自于国泰民安,政府(哪怕没有承继权,或许是篡位而成的)在耐久操控的过程中,会逐步得到民众的认可。难怪,鲍斯威尔以为,约翰生和休谟的政治准则较为类似(1332页)。
塞缪尔·约翰生(Samuel Johnson)约翰生为何偶然以“詹姆斯党人”自称呢?不外乎两种或许。榜首,约翰生的观念和言辞在与人争辩时趋向极点,常常超乎原意。有时为了批驳对手,他乃至会不管说话的具体内容。在约翰生看来,争辩的意图在于改动对方处事的情绪,至于用什么样的言辞,仍是非必须的。这可以解说他在《传》中屡次“语不惊人死不休”。第二,“詹姆斯党人”的称号至多阐明,他是一个情感上的“詹姆斯党人”,而非克拉克所谓的政治乃至是装备含义上的“詹姆斯党人”。今世英美学者对斯威夫特和蒲柏等“嫌疑严重”的作家,均冠以“情感上的詹姆斯党人”的称谓,以便将他们的言辞同清晰的政治行为相区别。鲍斯威尔乃至指出这位传主的“詹姆斯党人”之情结来自何处。约翰生的父亲“是个热忱的高教会派信徒,铁杆保王分子,对不幸的斯图亚特王室一贯依依不舍”(11页)。一起,鲍斯威尔还告知咱们,虽然约翰生“前期对斯图亚特王朝,仍是有所眷恋的;但跟着他理性的增强,他的热心现已冷却了”(351页)。需求指出的是,约翰生以詹姆斯二世党人为荣,有时暗含着种“据守准则”的意味。请看下面的比方:
在老兰顿先生家吃饭,他的外甥女罗伯茨小姐也在座,约翰生一贯对女人周到照顾,这时拉着她的手说:“亲爱的,我期望你是个詹姆斯二世党人。”老兰顿先生虽然是个铁杆托利党人,却对当朝王室(笔者案,指汉诺威王室)适当眷恋,听见此话,好像气愤了,便热切地问约翰生,向他的外甥女提这样的问题用意何在?“嘿,先生,我无意得罪您的外甥女,我是有意大大地恭维她呀。先生,詹姆斯二世党人信任国王的崇高权利。一个信任国王的崇高权利的人就信任神。詹姆斯二世党人信任主教的崇高权利。一个信任主教的崇高权利的人就信任基督教的崇高威望。因而,先生,詹姆斯二世党人既不是无神论者,也不是天然神论者。辉格党人就不能这么说了;因为辉格主义便是对悉数准则的否定。”(352页)
在这儿,假如咱们说约翰生是情感上的“詹姆斯党人”,或是忠于斯图亚特王室的托利分子,不同其实不是很大。显着,这一番谈论是针对“乔治年代”辉格派政治的无准则而言的。1994年,英国史学家坎农(John Cannon)出书了讨论约翰生政治观念的专著《约翰生和汉诺威时期的英格兰》。坎农在英国十八世纪前史研讨方面著作等身,特别通晓乔治三世时期的英国政治史。坎农没有将“詹姆斯党人”的标签强加到约翰生的头上,他乃至不用“托利党人”的说法,而是将约翰生称为“反辉格党者”。
毫无准则的政治
在《传》中,十八世纪的政治毫无准则可言这一点,约翰生屡次提及。六十六岁时,约翰生曾言:“政治现在只不过是在国际上青云直上的手法。这是人们从政的仅有政策,所以也是他们行为的起点。在这一方面,当今国家的现状(笔者案,指乔治三世的诺斯内阁)和篡位时期的查理一世年代和复辟之后的查理二世年代有大相径庭。”(707页)约翰生还来了一番文史互证,将《休迪布拉斯》作为一个强有力的依据,证明其时政治准则怎么牢牢地抓住了人心。巴特勒的这篇著作,算得上是英文诗篇版的《堂吉诃德》,嘲讽的目标是长老派教徒。而美洲独立战役期间,柏克所属的辉格派处于“在野”情况,居然求助于不从国教者的政治支撑,以便更有用地进犯诺斯内阁。今非昔比,约翰生的慨叹,可想而知。
当然,咱们更关怀十八世纪的前半,究竟它直接关乎“詹姆斯党人”的布景。再来听一听约翰生的高论:“辉格主义在革新时期(笔者案,指光荣革新),是伴跟着某些准则的;但到最近作为沃尔浦尔和佩勒姆之流治下的一种朴实的党派分野,不比股票经纪人的政治和异教徒们的宗教强。”(497页)沃尔浦尔在政治操控方面自有一套招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人人都有一个价格”,弦外之音,任何议员都可以收购。光荣革新后,下院在英国政治经济日子中的位置显着上升,成为权利斗争的中心。沃尔浦尔一贯留意争夺下院议员的支撑,许多人跟随在沃尔浦尔左右,便是为了得到一官半职。沃尔浦尔奇妙地使用这层利害联系,经过权利和利益的分配,在议会内部拔擢自己的翅膀。他任辅弼时,卖官鬻爵,政治糜烂,极为猖狂。
十八世纪政治毫无准则可言这一点,也得到后来某些史学家的认同。1930年代,英国史学家纳米尔(Sir Lewis Namier)选用极点实证的办法,将研讨目标锁定在1761年的英国下院。他翔实地查询了简直每个议员的政治情况:他们怎么得到议员座位?他们的宗族终究是托利党仍是辉格党?他们所忠实的派系是哪些,宫殿、辉格党世家、或许托利党首领?纳氏的研讨标明,其时的政客尽是浅陋之徒,专心中饱私囊,决不会为党派准则所左右。分配十八世纪英国政客的,主要是个人和宗族以往的恩怨和眼前的利益。纳米尔并不否定其时英国政治中存在着不同的政治集体。他着重的是,十八世纪英国政界的党派认识远没有二十世纪这样深入,安排纪律也远不像今日这样严厉。至少自1714年辉格党执政到1760年代初乔治三世继位,两党的政治斗争同准则,现已没有多大联系。宁可说这是“执政”和“在野”实力之间的比赛,亦即服务于国王的内阁辉格党权贵和那些内阁之外自谋利益的对立派之间的争论。
约翰生认识到,1714年之后,也便是斯图亚特王朝为汉诺威王朝所替代之后,英国政治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安妮女王病危之际,依据《王位承继法》的规则,英国王位应当由汉诺威王室承继。政府中以哈利(Robert Harley)和博林布鲁克为首的托利派首领妄图发起宫殿政变,从而使逃亡国外的“老王位觊觎者”继位。但他们终究统筹兼顾,自动抛弃了政变。乔治一世登基之后,怨恨哈利和博林布鲁克,“托利党人”的名号立马价值下降,不免染上“詹姆斯党人”的气味。自此,那些入主或许期盼入主中央政府的政客,往往被称为“辉格党人”。从这个含义上讲,沃尔浦尔是辉格党人,他的许多对立者也是辉格党人。而那些自愿留在地方政府、不时地批判中央政府的政客,则被称为“托利党人”,约翰生称之为“村庄绅士”(country gentleman)中的对立派。这些托利分子孤立不群,对政府的任何政策都抱以置疑情绪。工作政客来来去去,而托利党人则颇受选民的欢迎,常常连任。
跟着沃尔浦尔彻底操控了辉格党和朝政,某些“村庄绅士”中的对立派也被归入中央政府。但是,这样的“大一统”局势,并不能继续好久。1730年,因为外交政策上的不合,沃尔浦尔将自己的政治盟友,也是自己的姻兄汤森勋爵架空出局,辉格党遂割裂成了两派,宫殿辉格派(Court-Whigs)和贰言辉格派(Dissident Whigs)。具有讥讽意味的是,沃尔浦尔遵照的政治准则,自有一抹特别的托利颜色。比方,与法国结盟,力求平和、维稳,着重财务紧缩,大力下降土地税,回绝打乱现有教会与政府的联系,所有这些都与十八世纪前二十年的辉格施政政策,形成了显着的比照。沃尔浦尔比较清晰的辉格准则,便是坚持不懈地投合汉诺威王室。不用说,托利分子相同认同新教承继,而不是甘心冒任何危险来完成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在这样的布景下,某些游离在外或许被架空的托利党人逐步回到权利中心,与此一起,一些逼上梁山的辉格党人,却变成政府或许宫殿的对立派,也便是说,他们脱离了沃尔浦尔辅弼所代表的“宫殿辉格派”,成为普尔特尼领导下、博林布鲁克等参加其间的“贰言辉格派”。这种改变所带来的最显着的成果之一,便是巨大的党派紊乱。1726年博林布鲁克编缉的《匠人》(Craftsman),和1731年面世的《绅士杂志》(约翰生日后就在这儿以写作糊口),按着哈贝马斯的说法,标志着报刊实在成为具有政治批判认识的大众的批判组织。这些十八世纪前期期刊均指出,沃尔浦尔辅弼抛弃了传统的辉格主义,政府的行政权越来越大、越来越会集,民众的自在遭到要挟。《匠人》特别谈论了上面说到的政治人物反转:辉格党成为君主制的保卫者,而托利党则成为它的敌人,“这个年代的宫殿辉格派和革新前的宫殿托利派,彻底是同一类人;也便是说,现在的托利派现已秉承了老辉格的精力”。
这些对立派汇成了一个所谓的“宽底”(Broad-bottomed)的爱国者联盟,其间既有辉格党人,也有托利分子,乃至还有詹姆斯党人,领头人物是切斯特菲尔德伯爵(约翰生那封闻名的“文人独立宣言”信件,便是写给此君的)等。他们不满沃尔浦尔政府将对立派架空出局,以“爱国”为旗号,专心要弥合各派系间的不合,所以自称是无所不纳的“宽底派”。1730年代,斯威夫特、蒲柏和塞维奇(Richard Savage)等文人都参加此派,和其时的威尔士王子(也便是乔治三世的父亲)纠合一处,跟乔治二世势不两立。
1737年初到伦敦之际,约翰生曾跟“爱国者”派来往。《传》中透露了很多的细节,比方约翰生和塞维奇在深夜逛伦敦,“誓死保卫祖国”(126页),大骂辅弼和乔治二世(108页)。约翰生写于同一时期的文字,也同该派休戚相关。比方蒲柏在诗篇《一七三八》中借用贺拉斯来嘲讽其时的政治,而约翰生在《伦敦》(1739)一诗中则以朱文纳尔为代言人表达自己的愤恨,批判政治集体间的党同伐异,叹惋有德之士的见弃蒙羞等,这些都和“爱国者”派互通声气。在《诺福克碑铭论》和《为戏曲表演检查官奋力一辩》(1739)等前期政论文中,约翰生模仿斯威夫特的文字风格,严厉批判沃尔浦尔政府和汉诺威王室,极尽讥讽讥讽之能事。比方,国王不管英国利益而参加大陆战役(“一匹马吞噬狮子的鲜血”),常备军问题(“赤色的爬虫”),乔治二世的情事(“恣情躺在情妇的怀里”)等等。克拉克以为其间充溢“詹姆斯党人”的情结(J. C. D. Clark, Samuel Johnson: Literature, Religion, and English Cultural Politics from the Restoration to Romantic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168-170)。诚如鲍斯威尔所说,已然“托利党是不在位时的辉格党,辉格党是在位时的托利党”,并且“其时全国处于对立朝廷和内阁的骚乱中”,在约翰生的文章中,天然可以读出“具有在爱国、自在、独立这些往常主题支援下的对立权利的悉数气愤和悉数雄辩”!(92页)咱们能否断语,约翰生和弥尔顿相同,是个共和主义者呢?
“愤青”的觉悟
1730年代,约翰生仍是一个自牛津停学回家的“愤青”,译过一本书,写过几篇短文,当教书先生不成功,开办校园又遭惨败。为家庭债款所迫,他决议前往伦敦,闯练文学国际,随身带着一部未完成的诗剧《伊瑞涅》。约翰生的同乡艾迪生(Joseph Addison),曾以诗剧《加图》(1713)扬名剧院和文坛,可谓名利双收,约翰生天然也想试试自己的命运。他在《绅士杂志》做助理修改,和凯夫的联系一度别别扭扭,1739年8月到1740年2月,约翰生脱离伦敦,简直没有给《绅士杂志》写过任何篇什。总归,古典文人的抱负未完成,经济上的独立也没有着落,跟“爱国者”派来往,不免不受习染,汉诺威王室(主要是乔治二世)和沃尔浦尔辅弼,天然成为宣泄怨气的目标。
需求指出的是,愤青约翰生很快就会幡然觉悟,丢掉强烈的政治批判。这是他生命进程的一个转机时期。沃尔浦尔下野之后,“爱国者”派上台,争名夺利,离心离德,其肮脏行径和糜烂做法,较沃尔浦尔有过之而无不及。1741-1744年间,约翰生从事“议会争辩”的写作报导,可以愈加客观地调查政治派系之争,对十八世纪政治的“无准则”,了解得越来越透彻。
(本文来自汹涌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汹涌新闻”APP)